4月18日,美国《福克斯》的一则报道引爆舆论:中国长光卫星公司被指控为也门胡塞武装提供卫星图像,协助其袭击美军舰队。
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紧随其后“盖章认证”,称“美方已掌握证据”。
一夜之间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、“保加利亚军事网”等外媒纷纷跟进,将这场“卫星疑云”炒成了一场“中国威胁全球海上安全”的闹剧。
然而,这场指控的漏洞多到像筛子。
长光卫星次日便强硬回应,称与胡塞武装“零业务往来”,直指美方“无中生有”。
连美国自己的军事专家都承认,用民用卫星实时追踪航母的难度堪比“用望远镜盯住一只飞鸟”。
“吉林一号”真能当胡塞的“天眼”?技术逻辑先崩了
美方咬定长光卫星通过“吉林一号”星座为胡塞武装提供航母坐标。
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,光学卫星的分辨率再高,也受制于云层、海浪和大气扰动。
更何况,“吉林一号”最高精度仅0.5米,识别航母轮廓尚可,但想引导反舰导弹? 连美军自己的侦察卫星都做不到。
卫星追踪移动目标存在致命短板——重访周期。
一颗卫星拍下航母在A点,等它绕地球一圈再回来,航母早已跑到百公里外的B点。
除非像美军“锁眼”系列那样部署数十颗卫星接力监控,但“吉林一号”是商业项目,成本和技术门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。
数据传输环节。
胡塞武装若想接收卫星图像,需配备专用终端、抗干扰设备和加密技术。
这群连拖鞋军都算不上的武装组织,难道能凭空变出堪比五角大楼的通讯体系?
相比之下,用无人机巡逻或船舶AIS系统获取情报,显然更符合现实逻辑。
中国卫星数据“黑市”存在吗? 监管铁幕早被忽视
美媒炒作“长光卫星私下卖数据”,却故意忽略中国对商业遥感图像的严格管控。
根据国内法规,所有高分辨率影像必须向监管部门报备,军事目标更是禁止对外提供。
若真存在非法交易,美国早该像制裁华为那样亮出证据,而不是只会打“嘴炮”。
反观美国商业卫星公司,才是真正的“自由派”。
2023年,SpaceX的“星链”多次被曝在俄乌冲突中为乌军提供通信支持。
而美国Maxar公司的卫星图像,甚至被开源情报组织用来分析全球热点地区的军事动态。
这种“双标”操作,简直是把“只许州官放火”写在了脸上。
胡塞需要中国卫星? 伊朗的“努尔”笑了
事实上,胡塞武装的情报来源根本用不着“舍近求远”。
伊朗自主研发的“努尔”侦察卫星已多次成功发射,分辨率足够监控红海海域。
再加上胡塞在曼德海峡部署的大量无人机,实时监控成本比买卫星图像低得多。
美国自己的卫星公司可能才是“泄密源头”。
2022年,美媒曾披露某商业卫星公司向中东客户出售敏感地区图像。
而胡塞使用的“雅法”无人机,其导航系统与西方开源技术高度相似。
这让人不禁怀疑:究竟是谁在“递刀子”?
“甩锅中国”成了美军遮羞布?
回顾历史,这套剧本早已不新鲜。
2023年,美国就炒作过长光卫星向俄瓦格纳集团提供图像,结果被证明是子虚乌有。
如今同样的套路再现,无非是想转移“美军打不过拖鞋军”的尴尬。
五角大楼至今无法解释:
为何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的超级海军,会在红海被手持廉价无人机的武装组织逼到“疲于奔命”?
把责任推给中国卫星,既能掩盖作战失利,又能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,简直是一箭双雕。
但耿爽大使早就说过:
“如果中国真要支持某方,战场局势绝不会是现在这样。 ”
这句话放在红海同样适用,
若“吉林一号”真能引导攻击美军航母,五角大楼收到的恐怕就不是“差点被击中”的报告,而是沉船坐标了。
国际社会为何沉默?
联合国安理会至今未就所谓“中国卫星助胡塞”发起讨论。
欧盟多国媒体也保持谨慎态度,德国《明镜》周刊直言“缺乏实证”。
就连美国传统盟友日本,其《朝日新闻》也仅转载消息而未作评论。
这种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局面,暴露出美方指控的苍白。
毕竟,在俄乌冲突中真正大量使用卫星图像的是西方国家。
若按美国逻辑,马斯克的“星链”早该被送上国际法庭。
商业卫星的“罗生门”何时休?
这场风波折射出一个更深刻的矛盾:
在太空技术民用化浪潮下,如何界定商业公司的“安全责任”?
美国试图用长光卫星案例树立“新规则”,却闭口不谈本国企业的双重标准。
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指控可能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新工具。
从华为5G到TikTok算法,从大疆无人机到长光卫星,“威胁国家安全”的帽子永远准备着。
但正如网友调侃:“如果中国卫星这么厉害,白宫屋顶早该印上广告位招租了。 ”
红海的炮火仍在继续,但“甩锅游戏”该收场了。
当美军忙着给失败找借口时,真正该思考的是:
为什么21世纪最强大的海军,却治不好“被害妄想症”?